飞鹿小说网(m.feilu.cc)
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称帝从拥有兵工厂开始 > 章节

第三十七章 煮盐

作者:忙忙碌碌

“本月卖出军靴,大衣,各种壶,饭盒,打火机,还有新出的锹,铲,都很好卖。共计三千七百余件,获得一万一千八百两。”


张仲铭坐在签押房里,神色从容的喝着茶。


眼前是李文才和张简阳几个,由李文才看着账簿报帐。


这几个都是计司的人。


众人脸上都有些忧虑之色。


除了探闻司外,在眼下是计司最为要紧。


就算是汉朝,也是有完整的财务上计报告体系。


两汉时的郡太守权力极大,但西汉和东汉不同的就是,西汉郡兵不常置,人数也少,而且郡尉可以抗衡郡太守。


而且每到年尾时,郡中就要派出上计吏,将一年的变化上计中枢。


田亩数字与上年对比。


人丁数字,青壮年和老弱数字对比。


仓储谷物数字。


官,士,马,牛,刍,藁数字。


统一上计。


县令报于郡守,郡守派上计吏报于丞相府,根据数字多少变化,确定地方官的功绩等级。


数字藏于相府计相官邸,年底上计,过程和内容都无比慎重和精细。


到了宋明,地方官员成了朝廷派出的使臣。


看似集权,其实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反而削弱了。


因为做不到精细化管理,地方的人丁数字,田亩,仓储,人力储备,完全一塌糊涂,根本做不到清楚上报,更谈不上使用。


这也是张仲铭重视计司的原因所在。


不光是眼前这样报帐,这只是此后精细化管理的第一步。


没理由秦汉时华夏先人能做到的事,现在却反而做不到了。


一万多两银入帐,看似不少。


但已经开销了九千多。


库存银不足一千之数。


几万流民要安置,粮食和各种物资都是天文数字。


开荒也是极为烧钱。


更烧钱的其实是军队。


但胜在张仲铭能自己提供全套的军服,武器也就是长枪和少量盾牌加大量投枪。


暂且这个模式的军队够用了。


接下来要组建骑兵才是真花钱的时候。


一匹马最少二十两以上。


日常养马的费用可养五个步兵。


马铠加全套鞍具也得几十两银。


千人的骑兵队伍,等于六千人的步兵,按现在的模式能养一万人以上。


加上承诺的在两个月后就要发饷,财政压力还真的是不小。


到目前为止,张仲铭发展还不到两个月。


已经从一个一万多人的千户所城,发展到近七万人。


从一个兵没有,到有三千脱产的士兵。


发展太快了。


火器局的帮助至关重要。


但张仲铭现在的安排,也是在替奇山所夯实根基。


争夺天下,无非耕战二字。


现在的模式,完全能在将来推广执行。


分田,分户,就是秦汉时的耕战之制。


不同之处就是大明的银本位体系建立,日常运作,发展壮大,也离不开白银。


眼前这几个都是张仲铭在财赋上的助手。


财赋上的困难,他们也是相当清楚了。


“你们随我去海边,另外发布榜文,在民户中招一千名身强力壮又不愿种地的,咱们奇山所雇他们为盐工。”


“盐工?”李文才问道:“大人是要在海边大量煮盐?”


在场众人无不意外。


不知道眼前这位大人怎么把思路转到煮盐上头去了。


沿海的山东卫所都在煮盐。


国初时对盐茶专卖管制极严,朱元璋杀过贩卖私茶的驸马。


盐就更严格了,定盐纲,炉户,发下盐引,要有盐引才能购盐售卖。


私人制盐是必死的重罪。


私盐贩卖也是死罪。


毕竟元末时的几个大势力,张士诚和方国珍都是私盐贩子出身。


黄巢也是私盐贩子,把大唐打了个稀巴烂。


所以明初时管制极严。


但到了明末,海边的军户煮盐卖钱已经成常态了。


根本无人来管。


盐价也一直在节节攀高。


从一斤五六文到七八文,再到十一二文。


如果是战乱时,到十七八文甚至二十文以上也是常有的事。


现在的盐价就是在十八文左右,相当高了。


但煮盐也是辛苦,而且要成本。


要能装几百斤卤水的大铁锅,还要大量柴薪。


每煮几十斤盐都得十天半月的时间。


还要费大量柴薪。


这年头的柴薪也是要算钱的,地都大半有主,荒地上除了灌木,成材的树林要么有主,要么早就砍光了。


贫苦人家冬天取暖的柴都不够,何况煮盐的消耗。


这行当,也不是那么好干的。


要雇用一千人去煮盐,光是海量的柴薪就吓死人了。



  本书来自:wap.faloo.com。.
端午读书!充100赠500点卷
(6月8日到6月10日)[立即抢充] [免费离线听本书(多声优)]

安装: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
限时:注册会员赠200点卷,立即抢注!
<<上一页 下一页>>回目录
加入书签打赏书架
《大明:称帝从拥有兵工厂开始》书评区:
 收藏本站
充值|书屋|书库|分类|排行
包月|客服|合作|帮助|首页
传统版本|手机版
飞卢中文网 版权所有rss 标签
本网页需要浏览器支持:javascript脚本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