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小说网(m.feilu.cc)
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地回声 > 章节

第89章:多姿多彩关中年

作者:六盘山上高峰

我的老家在关中平原,过年的风俗至今传承着周、秦、汉、唐的厚重文化。


关中人说:“年年有个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因此,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祭灶成了关中百姓亘古不变的小年。


祭灶这天村村寨寨的女人要起个大早扫东扫西,熨烫浆洗,过了正午就烙灶干粮。富裕的家庭还要杀年猪,杀年猪是要过年,还有一层意思更重要——给年满十二岁的儿子女子“拾身”。


儿女一出生爹娘就把他(她)拴在神灵跟前了,十二岁之内的安全都由神灵佑护。一到十二岁能抵御灾祸就得从神灵那里把身子拾回来,杀口年猪在神灵面前献一献还了愿,孩子的身心才属自己。如果家里穷杀不起猪,就借别人的年猪献献也就做罢。


年猪可以借,灶干粮却是不能借的;再穷的家庭也得烙几个灶干粮。烙灶干粮的主要是给上天庭的灶王爷饯行,如果不来饯行,怕他老人家给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时愣说人间的不是降下灾难。玄幻式的礼仪不知渊于何时,谁也说不清,但欢送灶王爷的气氛一定要热烈欢快。


热烈欢快的气氛从一帮茂生生的小伙手中迸出来,他们将鼓捶抡得风圆;把铜钹拍得震天,一曲秦王扫六合敲得惊天动地,与其说是欢送灶王爷上路,还不如说是宣泄心中的喜悦和亢奋。


门外是震天动地的锣鼓声,门内就有老妪的祈祷声。她们跪在灶王爷的神龛前一声一声念叨:“灶君灶君你走好,带上干粮和元宝(焚烧的纸钱),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老妪们一边祈祷,一边将上年除夕贴的灶王象揭下来伴着香表焚烧。焚烧的当口要从13块灶干粮上每块掐下一粒扔进纸灰里。13粒灶干粮意味着来年12个月风调雨顺,剩下一块是灶王爷上天庭的口粮,灶王爷饱着肚子到天庭定会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重返人间后就会带来吉祥,这种天人和一的神道意识,充分反映了草根阶层的美好愿望。


草根阶层的神道意识起源于哪朝哪代说法不一,可当你走进关中平原的庙宇,总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庙堂上不仅有太上老君,还有释迦牟尼。一个是道教的鼻祖,一个是佛教的先驱,同时出现在天朝的庙堂上接受百姓香火足以说明天朝文化的包容性。天朝本土的道教和外来佛教的融合,创造了一个教派林立,却不纷争,更无械斗的平和局面。佛和道的融合才产生了符合百姓口吻的神道意识。平常百姓家中大都供奉着灶君、土地、财神、仓神、井神。灶君是诸神之首,祭灶这天送别灶君,其它神灵也都跟着返回天庭。


诸神返回天庭后,大年三十又得回到人间。因此,除夕这天,人们要贴对联,放鞭炮,欢迎他们。欢迎的时辰大约在午时,贴好对联,放过一挂鞭,三只炮,诸神便各归各位。诸神归位后家家户户才到墓地去请祖宗。请祖宗要端一只盘,盘里放着香蜡纸表,据说把这些东西焚烧坟头,祖宗才能跟着你回到家里过年。因此,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墓地里见不到祭奠的人,倘若这期间谁去墓地里祭奠会被人说成白痴。


大年三十是除夕,而除夕之前的这几日怕是最忙的时间。男人要跑东跑西地采购东西,女人便留在家里扫社(大扫除)、蒸年馍。


蒸年馍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蒸年馍也是一种文化,关中的妇女常常把年末岁首的蒸年馍视为一种享受文化的乐趣。头天晚上就把面发好,十几斤不少,几十斤不多。蒸下的年馍除了待客,一家人要吃到正月十五。到了正月十五又得蒸馍,但已不叫年馍而叫灶花子馍了。


关中是盛产冬小麦的地方,冬小麦做面蒸馍是面食里的极品,一个农家女人如果不会蒸馍是要被人笑话的。于是,一些年轻媳妇过了腊月二十三便忙不跌地帮助别人蒸馍;说是帮助别人,其实是学习别人的蒸馍经验,一些蒸馍高手的家庭便成了群星会萃的场所。


关中媳妇蒸馍能蒸出水平。待客的馍小似鸡蛋,一口一个;送礼的馍大如蛋糕,一个人一顿吃不完。关中媳妇年关蒸的馍有二龙戏珠馍,孔雀开屏馍;兔儿点灯馍;金猴闹春馍;羔羊跪乳馍。如果把关中的年馍申请世界吉尼斯记录那将是盖帽的食品。关中的媳妇蒸年馍是个过程,重要的是她们要享受这个过程。一家一户了,相聚一起的机会不多,这个年关,这个蒸馍的场所,就是她们纵情说笑的好地方。


蒸好馍、割好肉、煉好臊子、熨好布,就等过年了。过年最惬意的是除夕,除夕夜爸爸要给孩子们讲从前的故事。你爷爷、祖爷爷如何如何的艰苦;你大大、婶婶怎样怎样的勤俭……爸爸讲故事的当头妈妈就去厨房煮肉。


关中的除夕夜与其它地方不同,其它地方吃饺子、汤圆什么的,关中人煮一大锅肉,一家人围在一起享受。吃过团圆肉,子夜时分还要吃迎春面。


真正的迎春面是在初一早晨的臊子面,讲究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


吃过早晨的臊子面,族里未出五服的家庭要互相拜年,一般是晚辈给长辈叩头,长辈要拿出准备好的压岁钱抑或核桃、红枣什么的回赠。村落里如果有宗祠,全族人就上宗祠祭祖。


从初二开始是串亲戚的时间,串亲戚要带上好礼物,上辈人带挂面鸡蛋,今辈人带糖果点心。糖果点心你送给他,他又送给你,几个来回早就变馊只能一扔,到头来觉得还是送挂面鸡蛋的好。


串亲戚的时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四,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就得把请回家中的祖宗送回坟地。送祖宗要打灯笼说是给他们照亮,因此才有了正月十五晚上给墓地挂灯笼的习俗。


关中平原以西安为界,西安以东叫东府;西安以西称西府。西府是周、秦发祥地传统文化尤其浓厚。西府的眉县、扶风、岐山三县交界处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俚语:“罗局社火小寨花要听锣鼓上姜家。”


罗局属岐山县,一个村庄分东、西两街。东西两街素来不合,一到正月这种不合就变成文化打擂。从正月初一开始,两街都打锣鼓。东街从东往西打,西街从西往东敲。敲到两街接界的地方谁也不给谁让道,当面锣、对面鼓敲上一天最后放出狠话“斗社火”。


罗局的社火是典型的人抬肩扛式,一到斗社火的日子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人手还显不够,便把嫁出去的女以及女婿、女婿的亲戚六人借过来装社火。


斗社火那天东街的社火可去西街游,西街的社火也上东街演,那一家界面上观看的人多,就说明那一家斗赢了,斗赢了这方要拉观众去家里吃饭。


因此,罗局两街斗社火,受益的是邻近村落小寨、北营、陈马、姜家的人,看了一天社火还能混顿饭嫽扎咧。但罗局人也不是大头,一顿饭的付出能让社火文化传承下去此生足矣。罗局的社火装得古朴,装得绚丽,装得高雅,历史上的各种典故几乎都有。一桩“白蛇出山”有两层楼房那么高,十几个小伙子在下面抬也得不停地换班,因此上就有了“罗局愣娃抬社火”的说法。


小寨属扶风县与罗局连畔种地,罗局人斗完社火就上小寨看花,花就是焰火正月十五晚上放。小寨的制花高手叫车车是个勤奋好学的人,腊月未到他就跑东跑西采购配料;配料采购回来就指导全村的灵男巧妇制作。车车能制作上千种纸花,最著名的是二龙喷火,公鸡打鸣,猴子抬轿;一到正月十五晚上纸花、焰火架能装半里街。


一声锣响焰火开始释放,装在头里的公鸡打起鸣来,公鸡一叫嘴里吐出一颗火球,火球直冲猴子抬的那乘轿子而去,轿子上的引信点燃抬轿的四只猴子,猴子也就喷出火来点燃周围的纸花。于是,半里长的纸花阵互相点燃,互相推动,次序井然地先后起火:“劈里啪啦——啾呜——嗤嗖——”响声震天动地,将整个天空映得通红。


压轴的戏还在后头——漫火将两条龙点燃后龙口喷出几个嫦娥,嫦娥们舞姿舒袖飞上天宫,飞上广寒……这种精巧的设计,美好的想象,是对焰火文化的发扬光大。


看过罗局的社火小寨的花,正月十六才去姜家听锣鼓。姜家的锣鼓打得疯,敲得猛,据说是姜太公讨伐殷纣王时演练出来的,姜家人自称是姜太公的后代,继承的是姜太公的传统。姜家人正月十六打锣鼓要上太公庙进香。从村落到太公庙有几里长的路一路上锣鼓喧天还要放铳炮。锣声、鼓声、铳炮声把整个关中大地都惊醒了,惊醒了的关中大地又将走进一个全新的春天……



  本书由飞卢小说网提供。.
端午读书!充100赠500点卷
(6月8日到6月10日)[立即抢充] [免费离线听本书(多声优)]

安装: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
限时:注册会员赠200点卷,立即抢注!
<<上一页 下一页>>回目录
加入书签打赏书架
《大地回声》书评区:
 收藏本站
充值|书屋|书库|分类|排行
包月|客服|合作|帮助|首页
传统版本|手机版
飞卢中文网 版权所有rss 标签
本网页需要浏览器支持:javascript脚本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