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也称竹刻。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雕竹也。
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
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为近年文人雅士及收藏者的青睐。
竹雕早期通常是将宫室、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刻在器物之上。
而且存世的竹雕制品也很少,目前所见的多为明清两代的传世品。
明清时期的竹雕制品,雕刻技艺的精湛,早已超越了前代。
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刀工深峻,而且线条钢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
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
雕刻作品有的雕刻简练、古朴大方,有的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阴线、阳刻、圆雕、透雕、深浅浮雕或高浮雕等。
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时已经形成。
据汉代戴圣《礼仪玉藻》记载,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芴(又称手板),有的就是竹片制成的,凡有指画于君前,用芴。
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芴。
只是官位不同,芴的材质也不同,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牙),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木象可也。士大夫所持芴,均系竹制狭长板子,这种芴,上面还都刻有一些纹饰,虽然还谈不上是一种工艺品,但毕竟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重视对竹子的使用,并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简单的成品。
与芴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竹简。
在考古发掘中,这类用语记载文字的竹简多有发现,如《孙子兵法》、记载医药处方的竹简等。
除此之外,竹扇、竹制笔杆、竹制枪杆、竹篮、竹席、竹盒等等,也应有尽有。
战国时期里,漆器盛行,漆雕艺术繁荣。
漆器的器胎,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竹片或积竹制成的,受漆雕艺术的影响,后来竹器本身的制作也萌生了艺术化的倾向。
湖北出土的兽蹄式连盖竹制漆盒,就是这种艺术化倾向的产物,它先用竹雕琢成带有兽蹄样的支架的圆盒,然后在髹漆。
这件有雕工的竹盒,是今天我们研究竹雕史的珍贵资料。
汉唐时期的竹雕,目前见到较早的器物,是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木的雕有龍纹的彩漆竹勺。
这件浮雕龍纹髹漆竹勺,全长65厘米,以竹为胎,器表髹黑、红两色漆。
勺柄近顶端一段为红色,浮雕一条乌黑的龍,形象生动古朴。
及至晋代,便出现了竹制的笔筒。
据古书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所用的斑竹笔筒就十分精致。
王献之的这只笔筒,外形酷似钟--古代用于盛酒的一种圆形壶,竹器表面有斑纹,就像是裘皮,王献之称之为裘钟,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这也反映出当时所制的竹笔筒上,还未普遍出现人为的雕刻工艺。
赵汝珍《古玩指南》中说:竹雕者,刻竹也。
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
书画之难人所共知,今乃易以刀、竹,其难当更逾书画也!按,古人削简为书,治竹久为国人所长,刻竹为文物,或许古时亦有行之者,只以治之未精,为者无名,是以往昔无传焉!这段话,主要是讲宋代之前的竹雕情况。
到了宋代,天朝的竹雕艺术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宋代是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已经形成一支庞大而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艺术审美思想与要求,带动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内的整个雕刻工艺领域的发展。这时,竹被文人们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诗书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人田园的心虚异众草,节尽愈凡木就更将竹拟人化了,正因为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艺备受重视。其二,竹雕出现艺术化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艺人被广为颂扬。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南宋时有艺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可见其竹雕技艺之高,作品之精美。所以,陶宗仪情不自禁地赞扬詹成: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
本书来自:wap.faloo.com。.
安装: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
限时:注册会员赠200点卷,立即抢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