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冷漠地瞥了高滔滔一眼,道:
“你说什么?此事非后宫可以干涉!”
赵顼放下狼毫笔,只平静的看着高太后。
高滔滔看到赵顼的眼神不禁一阵胆战心惊。
这眼神太凌厉了,又有些陌生,更多的是威严,虎视天下的气概。
“皇……上,母后只是想提醒你,此事应当稳重。”
本来按照高滔滔的性格,她必然是要申饬一番赵顼的,以前也是这么做的。
但是现在……“唉”,高滔滔轻叹一口气,把没说的话硬生生的吞回肚子里。
皇儿长大了,并且执掌朝纲,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听话敦厚的皇儿了。
母以子贵,皇儿能如此,高滔滔感到不适应,却又有点欣慰。
“母后,你回宫吧,帝国大事,朕会处理好的。”
赵顼看高太后已然不再咄咄逼人,于是缓和了一下口气说道。
“好吧,皇上多休息,有需要娘亲的,娘亲一定全力以赴的支持皇上。”
高滔滔转身带着宫女离开。
一路上她都在想着刚才赵顼的眼光,那眼光里的冷漠让她心寒。
但是她亲生的只有这个儿子,不依靠他还能依靠谁?
后宫不得干政,曹老太太都被儿子软禁了,自己可不想步入后尘。
垂帘听政一事,看来只能随风而去了。
高太后走后,赵顼继续批复奏折,这些奏折在曹老太太那儿根本就没有处理。
要不是自己出手快拿下整个内廷,真不知道朝廷大事会乱成怎样。
江宁知州王安石的奏折让赵顼看了又看,在这份奏折里,王安石详细的列举了改革的必要性。
二十四年前,王安石还是进士及第时就把这样的改革倡议给过宋仁宗。
而宋仁宗视若罔闻,根本就不做批复,而是进行了短命的“庆历新政”。
此后王安石以丁忧之名赋闲多年,直到宋英宗朝才出仕,并且不停的上折呼吁改革。
作为熟知宋史的穿越者,赵顼明白王安石变法的优点和不足,优点是巨大的,不足也是明显的。
既然现在我来做宋神宗,加之有强大的系统帮助,大宋的变法必然强势推进到底。
赵顼没有在王安石的奏折上批复,因为王安石就快来京了。
其他的奏折,赵顼都一一批复,有些不太重要的,赵顼都发回政事堂处理。
政事堂,又是一个叠床架屋的机构,宋朝有徒有虚表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制,又有政事堂枢密院御史台这样的实际办事机构。
各种职能叠加,光享受宰相之待遇和名号的就有七人。
政出多门,且内困外忧。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最恰当描述此时的大宋朝。
赵顼处理完所有奏折,在宫女的陪同下进了后宫。
……
不到五更,一个小太监就站在龍床边喊道:“陛下,该上朝了,百官都已经到了。”
赵顼正睡得迷迷糊糊,感觉还没睡足,就必须起床了,早朝,非常之早。
“通知下去,朕一会儿就到。”赵顼睁开双眼,外面的天色还是漆黑一片。
早朝,是皇帝必须到的,就算是名声很好的宋仁宗也没有缺席过一次早朝。
宋仁宗有一次想多睡会儿,就被包拯范仲淹他们骂了个狗血喷头,逼得宋仁宗差点下罪己诏。
赵顼精力旺盛,虽然批阅奏折很晚,但是一旦醒来,便没有丝毫困乏。
坐着龍撵来到大庆殿时,百官早就肃穆的站着,礼部的人在纠察百官的礼仪,站姿,面部表情都必须规范,更不可以交头接耳,乃是大不敬。
昨晚赵顼批阅的奏折当晚就送到政事堂,宰相司马光,大臣富弼,文彦博,吴贤飞……一大早就看了皇上的批复。
所有的批复都让大臣们匪夷所思,因为这不符合历朝历代的风格。
要是按照天子这样的批复,那……天下会大乱了吧?
就连司马光也是这样想的。
君臣礼毕,赵顼开始接受重臣的启奏。
新任宰相司马光首先出班启奏,反对河北宋军去抢夺辽国粮仓。
枢密使吕化成反对的是对交趾的作战处理,理由是那样作战风险太大,弄不好会民不聊生。
户部尚书钱有庆也反对……
“朕不会收回任何旨意,诸爱卿想的通就想,想不通可以走人。”
赵顼冷冷道。
“陛下,老臣有事启奏。”
赵顼一看,是苏洵,苏轼的父亲,现在他是大理寺的大理寺卿,主管全国刑狱。
“你说,朕听着。”
“启奏陛下,陛下刚刚登基,从谏如流应该是陛下最应该做的事,而不是独断专行。”
赵顼冷冷的看着苏洵,眼前的这个老头子须发皆白,走路都颤巍巍起来,却振振有词。
“苏洵,你也听着,大宋是朕的大宋,不是你们这些迂阔腐孺之人的,皇帝就是独断专行,从谏如流的结果就是积贫积弱,你已年过六旬,可以回家养老了,左右,扒了他的官服,送出宫外。”
话音未落,朝堂之内已经寂静无声,没人敢出大气,整个金銮殿的空气仿佛都被天子的威严所稀释,压缩。
“老臣,告……退”。苏洵黯然跪下,在御林军的拖拽下出了宫门。
PS,求鲜花求评价票!谢谢!
本书来自:wap.faloo.com。.
安装: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
限时:注册会员赠200点卷,立即抢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