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小说网(m.feilu.cc)
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赘婿到工业之父 > 章节

31.参加一下科举?

作者:别吃了饭饭累了

丁班的课程虽是比较简单,但启蒙也是一个学子进入读书生涯中重要的一个阶段,所以方然也是万分重视,并不因为他们年岁小而有所懈怠。


除此之外,可能是看到了方然的能力,王博儒院长还安排他去教甲班的课,课程内容全由他自己安排,而院长想看到的是一个成果。


如果方然真有本事,他一点都不介意对方的身份和年龄。


这件事是在先生们面前宣布的,所有人也没有异议,也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即使心中有些微词,在院长强硬的坚持之下,也只能吞回肚子里。


就连当时的方然都有些讶异,主要还是因为甲班的学子们不同寻常,他们和丁班这群启蒙期的孩子不一样,这些人是鸿运书院真正的支柱。


有他们这些厉害的学子在,鸿运书院才能一代代的把名声经营下去。


鸿运书院的甲班其实就是即将参加科举的那一帮学子,他们有的在外已经享有盛誉,来学院读书既是为了充实学识,也是为了给自己接下来的路铺垫。


文人和士兵不同,士兵是拼着军功升职,都是实打实的积累。


但文人们大多都有着自己的关系网,先生和学子之间就是一层紧密的连接,而文臣们也都互相有些关系,这些关系乍一看好似没什么大不了,但只要进入其中,必定就会被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所影响。


所以,想要走文臣这条路的学子们都会提前准备,或是参加诗会积累才气,或是拜访名师大儒,得到认可。


毕竟唐代的科举考试仍保留汉代以来的誉望风气,主考官并非单凭考生的成绩而定等第,还考虑考生的知名程度。


所以在应考前,必云集京师,竞相把自己的得意作品,送呈京师的达官贵人,以邀名誉,观素学,期望到时即使临场失准,亦可被录取,此种做法称为【公卷制】。


这就是学子们十分珍惜自身名誉的根本原因所在。


也是因此,声名在外的人,总会得到优待,对于以后的官场也是极为有利的。


而如今方然有资格教导甲班的学子,要是再得到他们的认可,从此以后,方然在太原王家乃至世家大族中的地位就得到承认,不再只是一个小小的赘婿了。


毕竟现今教甲班的一些先生们可是鸿运书院中最顶尖的存在,有的是当官以后退隐的,有的则是当世大儒,就连王博儒院长也经常会在这里上课。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王通大儒,方然到现在也是只闻其人而已。


还是在三字经刚刚出现时,对方看到以后,曾夸赞过一句‘不错,此人有大才。’


这是从王博儒院长口中听说的,方然到现在也不识这位大儒的庐山真面目。


想了想后,方然决定给甲班学子们制定特别的计划。


他现在是有些能力,但充其量也就应付应付乙丙丁三班的学生,要说真正教给甲班学生们什么知识,他也怕自己的观念说出来后,这些学生们一时接受不了。


毕竟前进了太多的思想,对于古人来说无异于疯子。


况且,他更擅长的还是经商,就算他现在过目不忘,对于经义的理解也能拿得出手,可这只是相对来说,放在真正的大儒面前是不会丢脸,但也顶多是能谈论一番,再深刻一些可能就不行了,这点方然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


并且如果他和其他先生一样,仅从学识上教导,并没表现出自己的可取之处,学子们也不会认可他。


他的年龄可是比有的甲班学子还小,更不用说他本身的身份了。


基于这点,方然决定从另外一方面入手,就是考试的试题。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唐朝的科举制度了,这也和方然下一步的计划有关。


他其实也准备参加科举,只是这并不是他唯一的路,只是他入仕的方法之一罢了,对于他来说,过程并不重要,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让皇帝注意到他。


而作为一名平民百姓,在唐朝要入仕,无非就是文举和武举的两条科举路子。


方然这样又是偏支,又是赘婿的身份,说起来还不如普通人,所以对他来说,这两种入仕之路也是适用的。


武举难度很大,不仅要把脑袋时时刻刻挂在裤腰带上,还要经过一系列真刀真枪的比拼才能通过考核。


因此,不是穷途末路,或是喜好军旅生活,大多数百姓真的想入仕,基本也会选择文举。


可文举也同样容易不到哪去。


由于这时候的科举还并不完善,所以考察的制度和资格和之后是有很大区别的。


例如,明朝时的科举制,即使没有背景,普通的平民百姓也是有机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权臣。


但这时候就不同了,科举刚刚出现没多久,皇帝虽然认识到了科举能够为他带来好处,有利于集权于自身,但世家大族的压迫并不允许寒门真的进入上层阶级。


种种牵制之下,就造成了现在这种寒门有机会入仕,但官位普遍很低的局面。


真正能够通过科举这条路入仕,并且地位不低的,几乎都是些有背景的学子。


他们有的是从长安国子监的国子学院肄业的,具有生徒的科举考试资格。


也有进入著名书院,得到大儒认可,从而早早名扬于外。


其中,文举分两种考试,一种是常科,一种是制科。


前者是定期考试,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公务员国考,后者则是特殊的选拨考试,由皇帝陛下钦点觐见,当面出题选拨,属于不定期考试。


至于能不能入仕做官,除了召见那人确实有才,皇帝的喜好也是有很大的决定因素。


这种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即称制科。


从这里,就能看出入仕的门槛有多高了。


毕竟一个普通老百姓,即使书读的再好,也不会引起皇帝的关注,有些名气也就不错了。


而想要从常科入手也非常难,因为这里面的门门道道非常多,寒门学子毫无背景根本是应付不来。


而一般来说,读书士子们都不屑于参加制科,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他们觉得只有从常科考试中经过吏部的铨试或科目选的考试及第才算是正道。


当然也不排除吃葡萄不吐葡萄酸的道理,其实制科与常科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方然就经常在书院中听到旁人把这两科对比高下,觉得很不以为然,并且有些嗤之以鼻。



  本书来自:wap.faloo.com。.
端午读书!充100赠500点卷
(6月8日到6月10日)[立即抢充] [免费离线听本书(多声优)]

安装: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
限时:注册会员赠200点卷,立即抢注!
<<上一页 下一页>>回目录
加入书签打赏书架
《从赘婿到工业之父》书评区:
 收藏本站
充值|书屋|书库|分类|排行
包月|客服|合作|帮助|首页
传统版本|手机版
飞卢中文网 版权所有rss 标签
本网页需要浏览器支持:javascript脚本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