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墟亦作归虚。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谓众水汇聚之处。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张湛注:归墟﹐或作归塘。
明李东阳《初预郊坛分献得南海》诗:归虚下有通灵地﹐广利中含济物功。
后喻事物的终结﹑归宿。
归:归(归)guī返回,回到本处。墟:墟xū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废墟。比喻事物的终结﹑归宿。
根据《列子》的说法,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最后都汇集到这无底之洞里。但归墟里的水,并不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增减。
文献记载
《山海经》
《山海经》提到有少昊之国,(《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晋人郭璞在为《山海经》“甘渊”作注时说:“水积则成渊也.”)少昊主要是东方夷人鸟图腾部落的百鸟之王,但他的神格复杂多变,他既有金神的成分,也有海神的成分。(相传,少昊神的母亲皇娥,在穷桑的苍茫海面上,遇到了白帝之子(白帝正是金神)。他们泛于海上,游漾忘归,过着超乎人世又入乎人世的生活,结果生下了少昊。(参见晋.王嘉《拾遗记》卷一。))
金神位于西方,而海神则位于东方,于此,少昊神格的二重性已有所透露。在神话地名上,这些二重性同样有所表现:昆仑之墟和归墟的墟字,义正相反。《说文解字》释墟为大丘也,与昆仑之墟正相契合。但墟还有大壑(即大山谷)的含义(见《康熙字典》)。这些二重性、乃至多重性,正是天朝上古神话从字里到行文,从情节到角色的普遍特征。
成书于春秋战国,道家列子的《列子.汤问》篇,对归墟有更详尽、也更富原始神话、巫文化色彩的记载。根据这篇报道,归墟在渤海之东,它随着更为奇异的神话之翼,飘渺于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平线之外。在遥远东极的无底之海,有五座神山:岱舆(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这些山,上下周旋三万里,山间相距各七万里,每山平顶达九千里。试看,这是人间景色么?
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花)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这里,所有的居民,皆是圣仙之种,他们每天在山与山之间作各样跨海凌空的飞行和不拘形迹的自由交际。
关于他们的生活,还有一段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说在远古之先,这五座仙山相互独立,各个没有根底他们飘浮在王阳之上,常随波潮上下往返。
据先秦记载,有一天,居民对大环境的游移不定切感厌烦,他们向“帝”集体投诉。帝唯恐东部的神山流移到西极,使神山居民失其所居,就派人面鸟身的北海之神禹强(禹强的鸟身表明他的东夷渊源,这与少昊神的东方要素是一致的)驱使十五头巨鳌分为五组,分别用头顶住山基,稳住了五座神山。它们受命六万年轮换一次。
正当这五座神山被稳住,远古居民安居之际,生长在龙伯之国的巨人种族(据(晋)张华《博物志.异人》转引古籍《河图玉版》的记录,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蠢蠢而动,入侵归墟,他们举足几步就跨到了神山边,放下钓钩,一下子钓走了六只神鳌,致使岱舆、员峤失去了羁绊,各自飘流到北极,沉入了王阳大海。不计其数的远古居民被迫播迁(即流亡)到其他地方。天帝十分震怒,他把龙伯国驱放到凶险危困的地方,并大大缩短了龙伯国人庞大的躯体。但据说到了伏羲、神农时代,龙伯国人的躯干还有数丈之高。(见《列子.汤问》篇。)
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王阳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主。”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本书由飞卢小说网提供。.
安装: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
限时:注册会员赠200点卷,立即抢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