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小说网(m.feilu.cc)
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地回声 > 章节

第二十六章:屈死的魏延,浩气永驻⑸

作者:六盘山上高峰

新人新书,路过的看官不妨收藏一下,高峰谢过!


…………………………………………


诸葛亮临终时要是把军权交给魏延,蜀国恐怕不是抬着诸葛亮灵柩逃跑的态势。


魏延起码要在前线和司马懿见个高低,凭魏延文武智勇的决策,鹿死谁手很难断定,可诸葛亮偏偏要出乎大家意外,将魏延扼杀。


诸葛亮死后29年,蜀国首都被魏国大将邓艾攻破,刘禅举国投降。


如果说蜀国败亡于刘禅之手,还不如说是诸葛亮断送了大好江山。


上千年来,人们都在捍卫诸葛亮的神圣,谁敢给他身上泼脏水?


诸葛亮由对魏延的厌恶到恨之入骨,最终要置于死地而后快,因之受计马岱如此如此。


马岱也是个二百五,不顾与魏文长的友好交谊,用卑鄙的隐忍之计斩魏延于汉中虎头桥。


魏延死了,一代英雄背着逆贼的罪名死了,弱小的蜀国也就跟着完蛋,实在是件令人伤心的事。


杀死魏延的是诸葛亮、马岱、杨仪、以及司马费祎(现在有人对三国志提出异议,说诸葛亮死时将军权交给魏延,是杨仪谋反了,是耶非耶有待研究,单从眼下的证据,诸葛亮是把军权交给杨仪的,因之才有魏延被冤而死)。


司马费祎这个孬种在后主面前说:“他只保杨仪、马岱不反,对魏延就没什么把握了!”


这种不痛不痒的话极具杀伤力,后主只能人云亦云。


倘若刘备安在,魏延的悲剧绝不会发生。


魏延之死是惨痛的,魏延死后,小人杨仪还气恨不过,踩着他的脑袋大骂:“庸奴,复能作恶不?”之后杨仪又夷魏延三族。


魏延有无后人历史似乎没有记载。可在广元却有魏延祠,魏延祠里塑有魏延像。


甘肃李县武侯祠,陕西岐山五丈原诸葛亮庙;勉县,成都的三国祠里都没有魏延的像。


怪不得**视察成都武侯祠时曾经批评:“该有的没有,不该有却有”指的就是魏延。


事情并非绝然,四川广元梓潼却有一座魏延祠。


魏延祠位于四川绵阳市梓潼县三泉乡白雀村,地处山间的魏延祠,有些落魄,有些荒凉,游人罕至,这对镇北、征西勇猛忠诚,定汉土他人难比的魏延来说有些悲凉,有些凄惨,有些不公,但对“生有反骨”而遭“夷三族”的魏延来说,这样的祠堂,亦是难得的一种纪念。


梓潼魏延祠也说明,自古以来,围绕魏延这个人物就有争议,而以后还将争议下去。


平心而论,魏延是英雄。《三国演义》之书写他“脑后有反骨”只是牵强附会的奴才口吻。


莫须有的罪名强加给魏延上千年,足以显示儒家文化的霸道和阴毒。


诸葛亮在公元241年发动政变取代李严后,就在朝廷培植自己的势力。


杨仪、马岱、姜维是诸葛亮的嫡系,而断送蜀国政权的恰恰是这三个人。


姜维用愚蠢的“诱敌深入”之法固守汉中,又劳命伤财九伐中原,使国力消耗殆尽。


而杨仪和马岱两个小丑是杀害魏延的刽子手。


魏延既去,蜀国何存?


昔魏延守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


后王平督汉中,亦承此法。兴势之役,魏军十万,而汉中不满三万,或劝平退守汉、乐,待涪军救。平与护军刘敏以为汉中“男女布野,农谷栖亩”,不可放任魏军进入,于是多张旗帜。后援军至,魏军乃退。


然姜维一上任,尽弃前法,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延、平之法为拒敌,而姜维之法为歼敌。后来魏国伐蜀,蜀国即按此法御敌,蜀亡。


诸葛亮遴选的接班人姜维错误地运用了战略战术,将蜀国印象灭亡。


要是用魏延代替姜维,那么统一中原的恐怕不是司马政权,而是正统的蜀汉政权!


曹魏大将钟会进入汉中时没受到多少阻击,皆是姜维种下的恶果。


魏延去了,尽管历史使他蒙受了不少屈原,可他对蜀国政权的坚忠不渝,将永远被后人怀念!


结束此文时,我们要说一声——屈死的魏延,浩气永驻!



  本书来自:wap.faloo.com。.
端午读书!充100赠500点卷
(6月8日到6月10日)[立即抢充] [免费离线听本书(多声优)]

安装:下载飞卢小说App签到赚VIP点!
限时:注册会员赠200点卷,立即抢注!
<<上一页 下一页>>回目录
加入书签打赏书架
《大地回声》书评区:
 收藏本站
充值|书屋|书库|分类|排行
包月|客服|合作|帮助|首页
传统版本|手机版
飞卢中文网 版权所有rss 标签
本网页需要浏览器支持:javascript脚本和图片